当前速读:唯一以“大”命名的上海大都市圈,湖州常州凭什么加入?

酝酿数年,国内唯一以“大”命名的上海大都市圈正式落地。


(相关资料图)

9月28日,沪苏浙三地联合印发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公开发布。这是全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规划范围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区域。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相较于2016年8月发布的“上海大都市圈”最早版本,正式规划新增了湖州和常州两城。在不少都市圈选择“瘦身”的当下,以“大”命名的上海大都市圈进一步扩容,更显特别。

同处太湖沿岸,被万亿城市包围,湖常二州为何最新加入“大家庭”?大都市圈建设背景下,“长三角新势力城市”湖州和“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常州,又将如何乘上东风?

环太湖地理优势为重点

2018年,《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彼时的大都市圈尚为“1+6”。在针对《工作方案》的专家及省市意见征询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的范围既要突出通勤圈等学术概念,也应当考虑区域重大的资源要素协同,同时还要兼顾当下行政管理及政策投放的确定性,以及面向未来动态调整的可能性。

《规划》中提到,基于此,经过定性定量分析,综合考虑太湖等重要生态系统协同的需求,并结合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及苏浙两省的意见,最终明确本轮上海大都市圈范围为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范围。

实际上,湖州的加入在2018年就有迹可循。

湖州(图源:图虫创意)

当年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透露,《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初步拟定将覆盖“1+7”市,较最初版本新增了湖州。当时规划陆域面积为4.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500万人。

2021年,湖州市GDP总值为3644.9亿元,常住人口为340.70万人。在万亿城市林立的长三角,湖州的经济总量并无明显优势。但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州却扼守江浙之要,可谓得天独厚。

湖州,位于浙江北部,与江苏、安徽两省接壤。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相望。虽未与上海直接接壤,但湖州几乎处于上海、杭州、南京三市的中心位置。对于上海来说,纳湖州而入,更利于三省一市乃至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再从自然地理来看,从上海一路向西,直到湖州方有山。1999年,上海长三角人类生态科技发展中心理事长陶康华教授领衔的上海地理学会专家组论证,确认湖州安吉龙王山为黄浦江源。湖州的苕溪与上海黄浦江是上下游的关系,两地共饮一江水,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上,丝绸故乡湖州曾为缫丝业重镇。而黄浦水系直通上海,湖州丝商将所产生丝由上海港输出,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如今,沪苏湖铁路已经于2020年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具备开通条件。届时,沪苏杭铁路将分担沪宁、沪杭通道的交通压力,湖州也有望进入上海的“半小时通勤圈”。

常州则是最后一个“上车”的城市。

与湖州同样处于环太湖经济区,常州的经济总量却是湖州的两倍以上。2021年,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07.6亿元,有望冲击万亿,是苏南经济强市,常住人口达534.96万人。加入上海大都市圈,可称得上一员“猛将”。

位于上海、南京之间,常州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古称常州“北扼大江,东达海滨,称三江雄地,五湖腴表”。不过,近代交通方面,常州曾是江苏沿江唯一没有过江通道的地市,相比周边城市,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

近年来,常泰长江大桥、南沿江城际铁路、苏锡常南部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陆续开工建设,境内也有沪宁高速宁杭高速、沪宁铁路、京沪高铁等线路通过。根据常州市的“十四五”规划,常州将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与上海的联系也将更加紧密。

推动都市圈新能源转型

正式纳入上海大都市圈后,湖州和常州又将在圈内发挥怎样的独特优势?

在介绍“1+8”的范围如何确定时,《规划》中特别强调了“太湖等重要生态系统协同的需求”。湖州、常州两地也正处太湖沿岸。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空间格局上,《规划》划分了环太湖区域、淀山湖战略协同区、杭州湾区域、长江口地区,以及沿海地区五大战略协同区,湖州、常州两者都处于环太湖战略协同区内。

按照规划,环太湖战略协同区的目标,在于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级魅力湖区。生态方面,共守生态底线,以水质重回1980年代为目标,共建绿色湖区。此外,还要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建设,打造多级环湖快速通道,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差异化文脉与空间特色,塑造多姿多彩的活力湖区。

常州(图源:图虫创意)

不仅如此,常州还涉及长江口战略协同区建设,其目标为共保世界级绿色江滩。具体包括联通地区生态廊道,加快跨江通道建设,巩固绿色化工、重型装备等优势产业,加速集聚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产业等。

在具体的产业发展方向上,《规划》也给湖常两市更好融入大都市圈提供了指引。

十余年前,常州在决定产业升级时,将目光瞄准动力电池领域。如今,常州已经成为动力电池出货量全国第一的城市,产销量占全国五分之一。今年1—8月,常州动力电池行业产值增长108.9%、新能源整车制造业产值增长191.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达48%、23.2%。

常州装备制造业的多项指标也领跑全国地级市,占常州工业经济的比重达52.6%。《规划》中提到,上海大都市圈将共建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其中,常州具体围绕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的核心技术及生产环节重点发力,同时突出轨道交通制造业技术和生产的全面自主,形成出口优势产品。

对于湖州来说,2021年,湖州工业增加值六成以上依旧来自传统产业。但作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势必聚焦绿色智造,开启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除了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湖州正全力构建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产业、休闲旅游等四大主导产业,目标打造“长三角新势力城市”。

在大都市圈内,湖州被委以推进新能源产业的重任。《规划》提出,逐步推进都市圈能源转型,形成以上海、南通、湖州为核心的三大基地,重点发展风电氢能装备、储能产业集群,实现绿色循环产业的全面提升。

上海大都市圈是一项长期规划,远期至2050年。机遇当前,湖州和常州在“上车”后如何起飞,值得更多期待。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关键词: 大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