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也有“泼水节”:一边凑热闹,一边找工作

说到“二月二,龙抬头”,很多人想到的是春耕节,这一天人们要剃龙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吃猪头等。

不过,对于东莞东坑镇人来说,这一天却是一个逛市集,看花车巡游,泼水狂欢的日子。而且在东坑镇,二月二还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卖身”节。


(资料图片)

为何叫卖身节?这个节日的发展到底有何缘由?

卖身节的缘起

正午时分,太阳当头,寒溪河旁的街道上叫卖的声音此起彼伏,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商贩们坐在摊位的椅子上,招揽路人买水枪、水球和雨衣。小孩子们拉着父母的手,一边向前走,一边兴奋地望着周围。

还没有到射水活动的开始时间,月明湖南岸碧道上已经聚集起了不少年轻人和小孩。他们穿着颜色各异的雨衣,手里拿着水枪飞奔在路上,有的三五成群互相“进攻”,有的在水桶边为自己的“武器”蓄水,准备下一轮的战斗。

相互射水的小孩子们 时代周报 李杭/摄

他们沉醉在游戏的欢乐里,却不知道,其实在过去,这个节日有着些许“悲凉”的色彩。

把时间拨回到400年前。当时在东坑镇塘唇村有一家姓卢的大户,为了能赶在清明之前开耕,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在村前贴出请农耕长工的启示。

自此之后,相沿成习,没有田地、没有工作的青年,都在二月初二这天,坐在村的围篱上,头戴斗笠,身披蒙巾以示“卖身”,出卖劳力,等待财主雇请。有田地的财主就会前往村前挑选“卖身”青年,“卖身”因此得名和流传。

“当时东坑田少人多,卖身为长工是很多人的最好选择。”东坑镇当地的老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根植于民众的“人才市场”,蜕变为集劳务墟市、传统商贸集市,融群众性、世俗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传统文化节庆活动。

上世纪80年代的卖身节 图源:网络

到了九十年代末,这个节日演化成了新的样子。“最开始,卖身节是没有射水这个活动的,后来有人开始在集市上卖水枪,年轻人买了之后互相射水,大家觉得颇有趣味,于是将此阵仗玩得越来越大。后来射水狂欢就变成了卖身节的一个固定项目。”90后东莞东坑镇本地人丁遥(化名)说。

互相射水,祈求好运 时代周报 李杭/摄

于是,每到这一天,全镇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纷纷走上街头,互相射水,以祈求一年的好运。

时隔三年,“卖身节”再次回归。

今年的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文化活动周首次采取线上、线下双线办节,打破往年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仅延长了办节时间,而且极大地拓展了空间,在7天的时间里,在山水新天地等全镇多个地方举行20项活动,线上、线下活动相呼应,活动时间和规模空前,是历年来办节时间最长、节目最丰富、规模最大的一届“卖身节”。

如今,历经数百载而不衰的东坑“卖身节”不仅成为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变成了东坑镇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光阴的延续

在南方的部分地区,每到指定的日期都会有一个很大的集市,不少人会去这个集市上做买卖交易,人们会把这个行为看做是赶集,而这种集市叫做"墟"。

旧时的东坑镇,没有固定的墟市。不过后来随着二月二日当地劳务墟市的形成,人流增多,各乡的商贩开始在劳务墟市中摆卖一些竹木、铁器以及其他日用品。逐渐地,二月二这一天,成为了东坑兼具劳务墟市与传统商贸集市功能为一体的墟日。

那时,人们每到这一天都会到集市上走一走、逛一逛,买上一两件小物品或小吃回家,祈福新的一年心想事成。而如今,这种传统也被保留了下来。

卖身节的非遗墟市 时代周报 李杭/摄

二月初二早上九点,位于丁氏大祠堂对面的墟市还人烟寥寥,黄瑞珠和家人们就开始为一天的生意做起了准备。

她们之中有的人搓糯米团、有的人炒糖、有的人布置摊位,忙地热火朝天。

黄瑞珠是东坑镇新门楼村村民,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制作糖不甩的手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项小吃的保护与传承,积极参加各种镇上组织的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活动,向人们宣传推介“糖不甩”的传统制作技艺。

糖不甩制作过程 时代周报 李杭/摄

“糖不甩”又名“如意果”,加姜汁可祛寒正气。其做法简易:把糯米粉煮熟,搓成粉丸,在铁锅中用滚热的糖浆煮熟,然后撒上碾碎的炒花生或切成丝的煎鸡蛋伴食,酥滑香甜、醒胃而不腻、香味四溢、老少咸宜。因此,“糖不甩”小食传遍东莞城乡。2010年,糖不甩被列入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莞非遗小吃糖不甩 时代周报 李杭/摄

“糖不甩是我们这里的著名小吃,而且有很长的历史了。过去“糖不甩”跟男女姻缘有关。每当媒人带男青年到女家相亲时,如果女方同意亲事,便煮“糖不甩”招呼男方,男方看到就知道亲事“甩”也“甩”不掉,大碗“糖不甩”吃完一碗再添一碗,表明愿意好事成双。”黄瑞珠说。

在很多人心里,东莞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制造业都市。但其实,东莞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坑地处东莞腹地,是穗、深、港黄金走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宋孝宗以来,千载农耕文明造就崇文尚武,诗书耕读,人才济济。

千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同样养育了这里的淳朴民风,诞生了丰富的民俗文化。“阴菜”“木鱼歌”和”卖懒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亭岗古庙和各姓氏宗祠,都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卖身节的重生

从2007年开始,为了延续卖身节的历史与内涵,东坑镇每年都会在二月初二举办大型招聘会,为东莞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牵线搭桥。

下午两点左右,正是太阳毒辣的时候。东坑镇的彭氏大宗祠前,挤满了前来寻找工作的务工者。

卖身节举办的招聘会 时代周报 李杭/摄

“卖身节”由古代“劳动力集市”发展而来,如今企业招聘也在“卖身节”中重现。

“一方面,东坑镇有卖身节这样一个与劳动力雇佣相关的传统节日,另一方面,我们东莞东坑镇也有非常多优质的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的企业,所以我们人社局就想利用卖身节的品牌效应,吸引广东省及全国的人才,来这里找寻机会。”东坑镇人社分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东坑虽小,仅23.8平方公里,但产业经济发展却十分强劲,以占全市不到1%的辖区面积,创造了近2%的经济贡献。

2013年时,东坑还是东莞的次发达镇。十年后,东坑GDP达206.35亿元,比10年前增长了271.3%,年均增长达14.0%。

十年来,东坑坚持以“工业立镇”,培育引进了康威德电气、富强电子、新能德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撑起经济发展“脊梁”,逐渐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通过十年的努力,东坑以奋斗的姿态跻身全国百强镇,并吸引了无数前来寻找机会的人。

填写资料的求职者 时代周报 李杭/摄

王建军就是其中的一员。

他是甘肃人,今年51岁,在东莞已经工作了近十年。2012年,他独自一人来到东莞寻找机会,在多年的努力下,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焊工,薪资大约翻了4倍。

“我就住在这附近,今天这边有卖身节这个活动,我过来凑一下热闹,顺便找个新工作。”王建军说。

王建军两个月前从一家机械厂离职,在他看来,自己的技术配得上更高的工资。

“目前来说,东莞这边焊工的工资大约在八千到一万之间,比我老家那里高很多,而且福利待遇也比较好。”王建军说。

作为世界工厂,东莞能吸引无数人来打拼,除了东莞的包容,还有这里的无数机会。无数人在这里成功,出人头地,衣锦还乡。

“东莞机会多,生活成本没那么高,在这里能够攒下钱来,我还想在这里多工作几年,等到干不动了,就回家养老,平时旅旅游,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王建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