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全国政协委员陆铭建议:“政府+平台”补贴,推动即时电商发展

全国进入“两会”时间,代表、委员们的各类议案、提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长期关注区域发展、人口流动的话题,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今年准备了多份提案,包括平台经济发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


(资料图)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受访者供图)

“政府+平台”补贴,推动即时电商发展

疫情三年间,城市居民对于生活服务业的消费行为加快了“数字化”进程。围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即时消费和即时电商,成为了消费新趋势。2022年,以本地即时电商为代表的新型实体电商增速达到20%,远高于远场电商5%的增速。

本地即时电商对于城市来说,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促进消费者与生产者链接贯通,提升城市居民品质生活、赋能服务业千千万万中小商家中,即时电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那些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生活性服务业通过其消费规模性、多样性、便利性以及适配性等特点助力城市发展,推动城市实现高品质生活。”陆铭谈到。

陆铭认为,推动即时电商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消费供给和需求高效的匹配,促进更多服务业中小商家的发展,同时也能推动弹性供应链、敏捷物流和本地化供给的发展,加速和完善城市消费流通供应链建设。对于消费升级、打造城市高品质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陆铭建议,尝试采取“政府+平台”补贴的方式,围绕消费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利用即时电商促进城市品质消费升级。在当前政府主导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场景中,持续鼓励数字经济平台参与合作,推动更多的生活服务业开展数字化,强化线下空间的数字化转型。

例如,在数字街区、多元服务的邻里消费建设中,可利用即时消费的技术与创新,持续探索阳光厨房、阳光菜场、智慧餐厅、智慧超市等数实一体业态创新,推动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的发展。

同时,强化实体空间与线上平台的互动,重视线上技术对服务业的互补效应也是推动即时电商发展的关键。

陆铭建议,重视即时配送在城市物流、消费供应链的基础设施作用,适时出台行业扶持政策。要加快城市服务数字化转型,赋能小微企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更多的生活服务业开展数字化,强化线下空间的数字化转型,与利用数字平台自主形成的“线上城市”加强互补,需进一步加强即时配送的基础能力建设。

针对即时配送高智能化、高数字化、高服务体验的行业发展特点,相关部门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发展规划制定,鼓励即时配送的技术与模式创新,拓展即时配送商业化应用场景,促进城市物流资源共享,优化城市流通网络。

值得关注的是,陆铭也提到,善待城市生活服务业从业人员,方能更好地发挥民营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对城市高品质生活的积极作用。

他建议,要改善城市的社会包容度,要持续推进城市常住多元人口的市民化,降低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门槛,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待,以此来形成稳定的生活服务业从业人员群体。同时,建议政府可与电商平台等各种社会力量一起,协助外来就业人口融入城市和社区。在工作条件方面,要在一些公共空间创造条件,改善外卖、快递等生活服务业人员在工作间歇的休憩环境。

(图源:图虫创意)

农村宅基地闲置率近两成,如何盘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这明确了新发展阶段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在陆铭看来,在快速城镇化和人口大规模跨地区流动的过程中,当前的宅基地制度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乡村振兴的需要。

根据农业农村部抽样调查数据,2019年全国农村宅基地闲置率为18.1%。从2000到2016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由8.08亿人减少至5.89亿人,减少了27.1%,但同期,农村宅基地面积反而由2.47亿亩扩大为2.98亿亩,增加20.6%。

同时,我国不同地区农村宅基地的具体情况存在巨大差异,宅基地的相关法律问题也仍有待明确。现实中,宅基地使用20年租约往往得不到保护,出现过一些农村居民毁约的情况。大量的租约没有达到20年,短的甚至按年签租约。

合同短期化导致相关经营活动缺乏稳定权益保护,不利于相关主体开展长期投资。

(图源:图虫创意)

在此背景下,陆铭建议,加快推广宅基地改革试点的经验,坚持“实践先行,政策指导,法律兜底”,允许各地分类规划,以多种方式盘活闲置的宅基地。

陆铭认为,首先应进行广泛调研,鼓励不同地区分类规划。一方面,在假设农村宅基地允许自愿买卖且价格合理,在城里就业和生活的可以有配套的廉租房、公租房和子女教育的前提下,了解农民和潜在的宅基地使用者对宅基地流转与转让的意愿。另一方面,结合村庄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特征,统筹农户意愿、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进行分类规划。

其次,因地制宜,多渠道盘活农村宅基地使用。对已经发挥经营性用途(如民宿、餐饮、文旅等)的宅基地可以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进行交易。在一些经济较活跃的农村地区,农业和生态用地正在发挥重要的乡村振兴功能,不仅现存的宅基地可转化用途,而且还需要通过“点状供地”增加配套的建设用地供应,促进一、二、三产融合的“第六产业”发展。

对于人口流失严重地区出现的大量闲置宅基地,允许复耕为农业用地,并且转化为补充耕地指标。陆铭建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允许农民直接通过该市场将补充耕地指标进行交易,并有偿退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

该指标可由指标紧缺的地区购买,收益在扣除交易费用后由指标转出地的县级政府和农民按照法定比例分配。

陆铭建议,宅基地监管和权益处置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村集体决策。明确村集体在宅基地监管和权益处置中的主体性作用,具体规则由村民通过民主协商的方法确认,由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维护农民资格权,放活使用权。

对于收回的闲置宅基地,村集体可以通过入股、出租、联营等合作开发等形式,发展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也可在集体经济成员自主自愿和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开展宅基地调整入市。尤其是祖上历代继承下来的宅基地、事实上已经非本人(家庭)居住或使用的宅基地,应首先在自愿的前提之下允许买卖。对宅基地租赁,应允许农户自主决定租约期限,并加强对租约的法律保护,确保使用权稳定。

关键词: 全国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