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高速增长,通合科技营收增速最快,万马股份研发投入最高_观察
依托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和销量的快速增长,我国充电桩建设亦不断在提速,充电桩的春天将到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59.3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增长91.6%,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同比增长225.5%。截至2022年末,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521.0万台,同比增长99.1%,而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310万辆,对应的车桩存量比为2.5:1。不难发现,我国充电桩建设增速较快,且仍有提速空间。
具体说来,有三方面原因推动了充电桩市场的快速扩容。第一,国家发布了鼓励性政策大力支持充电桩行业的发展;第二,充电桩运营市场空间广阔,市场参与者不断探索和创新盈利模式;第三,充电桩运营商环节的发展前景乐观,行业格局好,马太效应显著。
在市场需求激增的行业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本文选取了充电桩行业较具代表性的四家龙头型企业——英可瑞(300713.SZ)、万马股份(002276.SZ)、通合科技(300491.SZ)、双杰电气(300444.SZ)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财务数据对比各企业的经营特征、竞争优势,评估企业各方面的发展潜力。
【概述】
万马股份研发费用规模优势突出。万马股份2022年研发费用超6亿元,其余三家公司的研发费用均超过5000万元。四家公司均投入巨额的研发费用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获取更大的发展潜力。
英可瑞2022年亏损经营。2022年,英可瑞经营业绩为亏损,其余三家公司各有千秋。万马股份在四家企业中业务规模最大,经营更为稳健。通合科技的营业收入快速增长,企业规模正在扩大。
英可瑞多个在研项目落地试产。从四家企业在2022年年报披露的在研项目明细看,英可瑞与充电桩领域直接相关的在研项目最多,且研发进展较为靠前。该公司目前16个在研项目中,有7个项目是直接关联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且大多进入试产阶段、转量产阶段及试用阶段。
均以充电桩为主营业务,万马股份业务偏多元化
万马股份的主营业务包含电线电缆综合供应、电线电缆用环保型高分子材料、新能源充电桩三大业务板块,拥有新智造、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事业群。万马股份已具备从充电设备制造、到投资建设、再到充电网络服务运营的一体化产业链优势,能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领域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是充电桩行业的龙头企业,业务规模大且业务类型多元化。2022年万马股份实现营收146.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4.11亿元。
英可瑞的主营业务包含电力操作电源模块及系统、电动汽车充电电源模块及系统两大业务板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英可瑞主要提供直流充电系统(俗称“快充”)的核心部件及成套系统。该公司目前参与的典型项目有北京APEC会议中心充电站、首都国际机场充电站、上海交投公交充电站、南京公交充电站、苏州大型充电站等,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领域享有很高的美誉度。2022年英可瑞实现营收3.42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6069万元。
通合科技是一家致力于电力电子行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集电力电子行业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为客户提供系统能源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形成了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及军工装备三大业务领域的产业格局,是业内知名的电力提供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该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充换电站充电电源、电动重卡的车载电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2022年通合科技实现营收6.392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4434万元。
双杰电气以输配电设备为基础,以综合能源服务为目标,以智能制造为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形成了智能电气、智慧能源、数字能创三大业务领域的产业布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该公司掌握核心充电、换电技术,目前已拥有全系列交流充电桩产品、直流充电机产品、智能化重卡换电站产品等。2022年双杰电气实现营收18.82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723亿元。
万马股份研发费用的规模优势显著,英可瑞多个在研项目落地试产
如图表3和图表4所示,对比四家充电桩企业在2022—2023年一季度的研发费用及对应的研发费用率。2022—2023年一季度,英可瑞的研发费用、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335万元、15.57%和1267万元、2185%,是四家企业中研发费用最少但研发费用率最高的企业。
2022—2023年一季度,万马股份的研发费用、研发费用率分别为6.12亿元、4.17%和1.15亿元、3.72%。在四家企业中,万马股份的研发费用金额最高,在研发上的绝对资金投入上最多,并且是其他三家企业研发费用规模的数倍,但是研发费用率相对偏低。一方面,该公司的盈利规模较大,对应的研发投入的资金也较多;另一方面,受业务规模的基数效应影响,万马股份的研发费用率较低。
2022—2023年一季度,通合科技的研发费用、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862万元、9.17%和1524万元、12.83%。同期,双杰电气的研发费用、研发费用率分别为7561万元、4.02%和1304万元、1.73%。两家企业在研发上的资金投入规模相近,研发费用率却相差较大。相对而言,通合科技虽业务体量不及双杰电气,但在研发上的投入比例更大。
从四家企业在2022年年报披露的在研项目明细看,英可瑞与充电桩领域直接相关的在研项目最多,且研发进展较为靠前。该公司目前16个在研项目中,有7个项目是直接关联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其中新一代20kW汽车充电模块项目、欧标直流充电桩控制器项目、欧标11kW交流充电桩项目3个项目进入试生产或试产阶段,而20kWDC/DC储能充电模块项目、1000V30kW液冷充电模块项目、大功率低压充电平台项目3个项目进入转量产阶段,国标V2G充电桩项目进入小批量应用阶段。
而万马股份仅360kW群充产品研发项目1个在研项目直接关联充电桩领域,目前该项目已研发完成并转产销售,其余14个在研项目均与电线电缆领域相关。通合科技4个在研项目中有超级充电模块(CHaoJi)这一个项目或与充电桩领域直接关联,该项目进展显示为已完成。双杰电气所披露的11个在研项目中,未找到与充电桩领域直接关联的项目。
综上,从研发投入资金额看,万马股份相对其他三家企业更具有研发投入的资金实力。从研发投入比例看,英可瑞和通合科技都比较重视研发。
通合科技财务状况稳健,2022年营收增速高达52%
如图表5所示,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四个方面对应的财务指标,选取2022年、2023年一季度的财务数据综合评估四家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
从偿债能力看,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四家公司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三个财务指标上表现的偿债能力相近,其中流动比率均在1以上且速动比率均在0.88以上,整体表现都相当出色。单个公司看,双杰电气一家资产负债率高达69.6%,债务压力相对其他三家偏高。
从营运能力看,2023年一季度,四家公司在总资产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三个财务指标上表现的营运能力差距明显。相对而言,万马股份总资产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最低,双杰电气次之,双杰电气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最低,万马股份则与之相近,两家公司整体的营运能力较优秀。
从盈利能力看,2023年一季度,四家公司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毛利率、净利率四个财务指标上表现的盈利能力差距较大。其中,双杰电气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均最高,而通合科技的毛利率、净利润最高,这两家公司盈利能力的综合表现相对突出。2023年一季度,通合科技与双杰电气的净利率都由负转正,实现了经营效益的扭亏为盈。相对而言,英可瑞、万马股份的表现次之。其中,2023年一季度,英可瑞总资产收益率、净利率为负,延续2022年的亏损经营状态。而万马股份的盈利能力虽未得到较大提升,但整体表现更为稳健。
从2019—2022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及净利润复合增长率、2022年的营收同比增长率及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等成长能力指标看,分化较为明显。整体而言,英可瑞、双杰电气盈利并不稳定,两家公司在2019年、2022年的净利润均为亏损,且2019—2022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均较低。其中,英可瑞2019—2022年营收复合增速为5.78%,其中2020—2021年均有盈利,但2022年净利润开始转为亏损。双杰电气2019—2022年的营收复合增速为3.43%,2020年盈利,2021—2022年持续亏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公司2022年虽实现营业收入高增长,但净利润却较2021年下滑。
2019—2022年,万马股份的营收复合增速为14.62%,净利润复合增速为21.05%;2022年营收同比增长14.94%,净利润同比增长50.93%。该公司收入增长稳定,净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降本增效成效明显,整体呈稳健经营状态。2019—2022年,通合科技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速高达32.19%,净利润复合增速为13.54%,2022年营收同比增长51.79%、净利润同比增长35.73%。该公司收入增长大于净利润增长,业务扩张速度较快,成长能力表现亮眼。
【参考资料】
1. 《市场需求加快释放,充电桩行业发展再提速》.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2. 《万马股份2023年一季度报告》
3. 《英可瑞2023年一季度报告》
4. 《通合科技2023年一季度报告》
5. 《双杰电气2023年一季度报告》
(全文3924字)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学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时代商学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关键词: